返回

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第416章 大棒!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答案是:做官。

    升官发财四个字对华夏人的诱惑力,可谓是贯穿古今。

    只有能培养出官员、能让门下底子更轻松的跻身官僚群体的学派,才能吸引更多、更杰出的年轻知识分子,

    于是,逻辑闭环大致形成。

    ——学派、学说,需要有更多的人学习本门学说,来确保学说的传承、延续;

    同时,也需要官面上有本学派出身的人,为学说传承保驾护航;

    至于年轻的精英知识分子,则需要寻找一块能更轻易敲开‘官场’之门的敲门砖。

    同时,也需要通过学说这个媒介,来作为‘报团取暖’的人脉网络。

    双方一拍即合。

    唯一欠缺的,就是某一学派相较于其他学说,是否在‘将弟子培养为官员’这一层面,有明显的竞争优势。

    这时,刘荣出手,补全了这个短板。

    ——哪个学派更听话,哪个学派出身的士子,就更容易被录用为官员!

    至此,逻辑闭环彻底形成。

    学派要想更受欢迎,就得培养出更多的官员;

    而科举的存在,又使得学派为了培养更多的官员,就需要更听刘荣的话。

    学派听话了,培养官员的比例、能力增加了,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自然就变大了;

    其他学派一看——这还得了?

    于世赶忙跟进。

    如此几年,现存于世的诸子百家各学,就都会陷入‘谁跟听天子的话,谁的国家立场更坚定’的竞争当中。

    刘荣无心罢黜百家,独尊某术,所以对于那些会来事儿的学说,刘荣都会给与相应的照顾。

    如此,诸子百家得以保存,思想家也得以统一,各学各派也都有了官方背书,传承、延续不成问题。

    甚至于,这些学说、学派的传承,将和汉家的国祚绑定在一起!

    毕竟谁知道若汉家灭亡,下一个朝代还会不会通过这样的方式,来确保各家学说传承无忧……

    到这里,刘荣的想法也就很明显了。

    ——暂时的思想混乱,是有。

    但科举,恰恰是刘荣为了统一思想,而下的一手妙棋。

    通过科举的大棒,来引导各家学说更贴合现实、更贴合国家利益,就是刘荣真正想要达成的目的。

    相较于这个宏大的政治目标,通过考举为国家选拔人才、充实官僚群体,就多杀显得有些顺手而为之嫌了。

    先前,刘荣放出科举的消息,考虑到兹事体大,自然不易透露太多。

    正所谓:事以密成。

    若是刘荣一开始,就把自己所有的目标都摆上台面,那且不说阻力有多大、难度有多大——单就是扯皮,都能把刘荣这具肉体凡胎之躯的寿命给耗光。

    一开始不多说,只表明是要选拔官僚,算是给朝堂内外,留一个缓冲、消化的时间。

    而现在,朝堂内外基本接受了‘科举纳士’的现实,也接受了这种官僚选拔制度;

    再加上舆论的混乱,已经让朝堂内外,就科举一事生出了些许不安。

    刘荣知道,是时候了。

    是时候向朝堂内外,进一步展露自己的政治意图了。

    “嗯~”

    “这样;”

    “申、商之学,朝中独大理一人。”

    “便由大理修书一封,转告张恢——张子:今岁秋闱,治刑、名学之法家士子,便暂不予录用了。”

    “往后数岁,还请张子于法家之士多行教诲、约束。”

    如是一番话,算是刘荣为参加本次秋闱的法家士子,做出了最终宣判。

    ——一人惹祸,集体背锅。

    过往的列国、秦汉二朝,都在说不让你们抱团,你们非抱团;

    那好,既然你们非要以‘学术’之名抱团,那就体验一下荣辱与共的感觉吧。

    至于刘荣‘托’赵禹转告的张恢张子,则是先帝老爷子的恩师:晁错早年的学师。

    拜弟子晁错所赐,如今的张恢,已隐隐成为了法家内部的话事人。

    刘荣很确定,都不需要赵禹具体去说些是什么——只要今年秋闱,法家没有哪怕一人通过科举的消息,送到那位张恢‘张子’面前,其他的事,就不必多言了。

    前事不忘后事之师。

    有了这次的教训,下一次科举,法家必定会以更让刘荣顺眼的姿态,出现在长安城的街头巷尾。

    敲打完法家,刘荣自然也没漏掉另一大难。

    “及仲尼之说~”

    “唔,便劳烦魏其侯,修书转告欧阳和伯——欧阳生;”

    “便说儒家之士,多长于经义,而短于实践。”

    “故今岁秋闱,儒家之士,或多有落榜。”

    “还望欧阳公约束门徒,另广告儒家其余诸学,如鲁儒、齐诗等学——朕兴科举,乃为国选材、纳士;”

    “学无所成、德无所

第416章 大棒!(2/3)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

   《 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 》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